浓浓年味里 文化很动人(我们的文化时间)
男子称在袁记云饺吃出蚯蚓,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人民时评)
本月更新8139  文章总数89514  总浏览量3960857

新会区委书记文彦:突出“一个引领”,坚持“六个狠抓”

长江边上“长江村”

本田“大爆发”,18.28万降到11.88万,1.5T爆192马力,还是B级车,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守则校务公开防震减灾章程制度职责考勤目标管理档案突发事件规定人员职责预案应急

美文示范

HeoAwards2024:年度我喜欢的博主

BOB·半岛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在世界南极日之际,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自此开启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我国也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7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

BOB·半岛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在世界南极日之际,12月1日,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标志着,经过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自此开启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我国也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7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