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 | 100天后,让我们共赴这场冰雪运动盛宴
白俄总统:泽连斯基视乌克兰人民如草芥,10 月 27 日 U17 亚预赛中国队 2∶2 战平韩国队,如何评价中国球员的表现?
本月更新2718  文章总数6964  总浏览量7627590

梁晓声:文学提升人性

太平鸟第三季度扣非净利亏损超7000万,门店减少超200家

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对新冠“二阳”感染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忠实履行新时代兵团职责使命

守则校务公开防震减灾章程制度职责考勤目标管理档案突发事件规定人员职责预案应急

美文示范

客星,是吉?還是凶?

亚投app下载

走进高岗村,北京丞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海云了解到,该村于2016年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近年来充分发挥组织优势,首创农村垃圾治理的“高岗村模式”,随后作为创新典型在全省推广。他认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村庄内部、外部资源的有效统筹,这其中组织的引导协调至关重要,需要一个能够兼顾多方利益的组织载体和合作机制,相对精准地做好需求挖掘和利益分配。

猕猴桃是名山区三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安吉村是当地最早种植猕猴桃的地区之一。名建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地最早试水互联网销售并取得成功的合作社之一。走进该村猕猴桃果园,中融泰和(长春)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峰表示,深耕产品和服务不仅适用于企业和工业产品,也适用于合作社和农产品。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合作社应该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适当吸引其他市场主体进入,同时对现有供应链运营中心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在提高治理水平和供应链服务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区域及合作社品牌影响力。

骑龙村拥有当地最优质的茶叶生产基地和最具特色的民宿产业集群,也是四川省首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大优秀案例村。参观骑龙村集体超市、长者食堂、草言殳舍,天津海达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陈巧表示,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需求日益多元,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工具在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缩短需求响应周期、降低成本和风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建议骑龙村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更加注重这些新技术、新工具的有序引入。

亚投app下载

微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举。它是高校在传统专业目录之外,依托学科优势,围绕特定学术前沿知识或新兴职业技术领域,精练的一套跨专业微型课程体系,提供学习证明但不授予学位。其课程内容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实际工作应用场景,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岗位胜任力或跨学科综合能力,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专业设置口径过窄、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

微专业以其“精”“灵”“新”“实”等特点,对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微专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课程设置精干。课时少、周期短,学习者可高效习得相关专业基础及前沿知识。二是组织形式灵活。微专业的组织结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灵活多样,打破了传统院系的界限,提高了教育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三是教学内容新颖。部分高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亚投app下载,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产业实践中的前沿技术带到课堂,推动教学内容的革新换代。四是学习效果务实。微专业课程设置直面市场、关注应用、重视实践,便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微专业迅速获得了各界认可。对于学习者,微专业修习成本低、性价比高,有助于其开拓视野、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对于高校,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院系教学组织架构,促进不同学科师生间交流互动,加强跨学科知识生产扩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社会,微专业有助于使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对接市场,对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微专业是优化课程组织模式的有益探索,对打破传统专业设置壁垒、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等具有实际效果。但应认识到的是,微专业具有内在局限性,它难以替代系统的学科建设,更难以独自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责任。微专业并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唯一路径,而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在发挥好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相结合。

实践中,需要注意防范并避免微专业建设中的一些风险隐患。第一,要警惕专业设置过度注重工具价值而导致功利化倾向,要区分大学与培训机构的边界。尽管现代大学角色已从知识生产的“象牙塔”转向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但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创造和传播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前沿的内容亚投app下载,这与社会培训机构具有本质区别。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工具价值,客观上造成微专业与社会应试培训趋同,偏离微专业的设置初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第二,要防止课程内容盲目跟风倾向,杜绝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课程源于学科,是从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所组成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缺乏对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损害了高校教学风气,不利于微专业长期建设。第三,要避免教学质量下降倾向,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缺乏有效规划引导,高校微专业仍处于自发探索建设阶段,难免出现无序化和短视行为,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微专业课程系统性弱、授课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限、用人单位参与度低、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场景机会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微专业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对微专业的引导与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可研制关于微专业的指导意见,规范开设方向、课程设置、师资激励、学分管理、结业认证等方面,引导微专业良性有序发展。高校应紧跟最新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产业和社会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激励教师探索跨学科前沿知识,整合产业资源,加强对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测,打造更多优质精品。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微专业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促进作用。高校开设微专业,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试金石”、为交叉学科建设派出了“先遣队”,是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上的变革。深层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于专业课程层面的简单叠加,更要将高质量微专业与交叉学科建设、本研贯通式培养、产学协同育人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